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533节  (第2/3页)
家拜访!”    杨永红也没多想,个人有自己的安排,她就是随口问了一句。    “307寝室杨永红,有你的信!”    正说着,女生楼有人到传达室拿信,随便把杨永红的信给拿了回来:“掉桌缝里了,得有小半个月了吧。”    却是杨永红家里写来的信,眼看着期末了,传达室打扫卫生,才把信从桌缝里清理出来。    夏晓兰不敢打搅她,“赶紧看看,是不是家里有事,别耽误了。”    杨永红家里是很少给她写信的,邮票也要花钱买,知道期末要放假,就更不可能浪费这钱。    再说她父母不认识几个字,有事都是杨永红弟弟妹妹代笔。    杨永红心里也着急,还不会是家里出了啥事儿,要是没看见信耽误了,岂不是一辈子的遗憾?手忙脚乱的拆开信,杨永红脸上浮现了喜色,过一会儿又犯了愁。    “老大,咋回事了,真是家里出了啥事儿?”    杨永红叹了口气,“我弟今年20岁,家里要给他定亲,女方是镇上的中学老师,我过年那会儿见过一面,瞧着还行,也没嫌我家穷。”    杨永红复读了三年才考上华清大学,开学那会儿大家比过年龄,她今年23岁,比她弟弟大三岁。    20岁的男青年,在乡下是该说亲了。    不是所有男人都是越大越吃香,在城里还能说先拼事业,在农村有啥好拼的,年纪大的男青年没结婚,只能是一个原因:穷的没钱娶媳妇!    好好一件喜事,杨永红却叹气,夏晓兰就猜是经济上有压力。    “老大,是不是钱不趁手?”    杨永红挠脑袋:    “可不是么!女方家里要四大件,还要200块钱,给女方家的哥哥结婚用。”    钱的事先不说,四大件并不是很过分,要说70年代没有农村家庭能掏出这些东西,到了85年的眼下,分田到户让部分农村家庭日子好过不少,自己养鸡养猪也没有数量限制,一些家庭也慢慢攒下了家底。    但杨永红家不一样,她家是特别穷的。    城里有些地方,已经兴起了新的四大件:黑白电视机、电冰箱、石英手表、收录机。    要把这些东西都置办全,起码要3000块。    夏晓兰估摸着,杨永红未来弟妹家,要的是老四大件。    手表、缝纫机、自行车和收音机。    这些东西加起来倒不算贵,不会超过800元。当然,夏晓兰觉得不贵,杨永红家里掏不出这钱有啥办法。    “老大,还缺口多少——”    杨永红打断夏晓兰的话,“晓兰,我不找你借钱,我想问问你,店里还招不招人卖衣服了?”    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,能考上华清大学的,更是让四里八乡都羡慕。杨永红知道,要不是她考得好,镇上当老师的女方也瞧不上她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的弟弟。杨永红的弟弟去年也过了专科线,按说还能继续念,但杨家缺劳动力,专科和杨永红考的华清大学比起来份量太低,她弟弟自己坚持不复读,回家务农去了。    这些事,杨永红都没在寝室说过。她家里穷,杨永红却有自尊心,不愿意卖苦,听出夏晓兰有主动借钱的意思,杨永红赶紧拒绝了。    借钱不需要,如果晓兰家服装店还招人的话,杨永红想自己去赚点工资。    夏晓兰马上反应过来:    “你暑假要留京城了?”    杨永红重重点头,“回去就帮忙干点活,现在最重要的是帮我大弟把彩礼凑够,晓兰你别为难,你家店要是不缺人我就想别的办法。”    反正她都不缺力气,留在京城碰碰运气,看看能不能打两个月零工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